严韶华静下心,逐字逐句将整本作品读完,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悄然涌上心头。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恍惚间觉得,书中的那些人物并非虚构,而是活生生存在于现实之中,甚至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原型。
李龙那粗粝豪放却又赤诚热血的性格,像极了他曾在部队见过的某位首长,面对任务时的坚决,和偶尔爆发出的“火爆脾气”,简直如出一辙;而赵志强的温文尔雅、坚守原则,又和一位共事过的老领导形象高度重合。
“这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?”严韶华喃喃自语,他愈发好奇,这位创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,才能把这些人物刻画得如此真实、生动,仿佛是从现实中直接截取的片段,镶嵌进了小说里。
严韶华的目光落在作者署名处——梁三喜。他反复思忖,在自己的认知里,无论是军队中声名远扬的首长,还是文艺圈稍有建树的人物,都没听闻过谁和姓梁的有这般深厚渊源,能创作出如此贴合抗日战争的作品。
“难道是哪个基层部队冒出来的写作天才?”严韶华暗自猜测,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。这部作品对抗日时期各个方面的刻画细致入微,对人物的塑造鲜活饱满,绝非凭空想象所能为之。他决定无论如何,都要尽快联系上这位梁三喜。
“小张,帮我查一下这本小说的寄件地址。”严韶华找到收发处的工作人员询问道
“小张,帮我查一下这本小说的寄件地址。”严韶华匆匆赶到收发处,向工作人员小张询问道。他心急如焚,一心想快点找到这位神秘的梁三喜。
小张赶忙在记录册上翻找起来,不一会儿,抬起头说道:“严主编,找到了,寄件地址显示是某军区某连队 。”
严韶华微微点头,心中暗喜,总算有了线索。他来不及多耽搁,转身快步回到办公室,准备即刻着手联系该军区,迫切想要揭开梁三喜和这部小说背后的神秘面纱。
“喂!雷军长,您好!我是军队文艺社的主编严韶华,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了,今天给您打电话,是想向您打听个人。”严韶华语气谦逊又带着几分急切,电话接通后赶忙说道。
“哦?原来是小严啊,说吧,你想问谁,我帮你查查。”雷军长那极具威严的声音,透过听筒清晰传来,沉稳有力,让人莫名安心。
“太感谢您了,雷军长!这个人叫梁三喜,最近我们收到他投来的一部小说稿件,写得特别出彩,可我们对他了解甚少,所以想跟您这边打听下。”严韶华迅速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简要阐述了一番,言语间满是对这部作品和作者的重视。
“哈哈哈哈!好啊!”雷军长听完,爽朗的笑声瞬间响起,声如洪钟 ,“想不到我们军里还藏着这么个文武双全的人才!之前就听说过这小子带兵有股子冲劲,没想到在写作上还有这一手,这样,我给你他的联系方式,你直接和他沟通。”
梁三喜的连队在军里也是能挂上号的,不然赵萌生当初怎么可能直接就被下放到九连,因此雷军长有他的联系方式不足为奇。
严韶华连忙道谢:“太感谢您了,雷军长!能发现这样优秀的作者,是我们出版社的荣幸,我一定好好和他交流,争取早日把这部作品出版。”
雷震应道:“应该的,部队里就需要这样能文能武的人才,你们好好合作,把这部反映咱抗日时期先烈的作品推广出去,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胜利的来之不易。”随后,雷震将梁三喜的联系方式告知严韶华。
挂了电话,严韶华激动不已,马上按照号码拨了过去,满心期待着与梁三喜的首次通话,憧憬着这部作品未来的辉煌。
“叮铃铃”尖锐的电话声打破了连部的宁静。通信兵小周原本正专注地整理着文件,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得浑身一震,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,紧接着迅速反应过来,一个箭步冲到电话旁,稳稳拿起听筒,同时调整好状态,语气礼貌又干练:“喂!你好,这里是九连,请问您找哪位?”
“你好,我是军队文艺社的严韶华,麻烦帮我找一下你们连长梁三喜,我有重要的事情和他谈。”严韶华语速稍快,难掩内心的急切。
通信兵愣了一瞬,迅速反应过来,回答道:“严主编您好,请您稍等,我这就去叫连长!”说完,他放下电话,一路小跑冲向训练场。此时梁三喜正在指导战士训练,通信兵跑到他身边,气喘吁吁地说:“连长,军队文艺社的严主编找您,电话都打到连部了,好像有急事!”
“好嘞,我清楚了,我这就赶过去。”听到通信兵的声音,梁三喜安排好训练计划后脚步一刻不停,风风火火地朝着连部奔去。一路上,他脑海里满是疑问,猜想着难道是自己的小说有重大问题,就连军队文艺社的主编都亲自来电。
一进连部,梁三喜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,径直走向桌旁,一把抄起电话,深吸一口气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些:“严主编,您好!我是梁三喜,实在不好意思,让您久等了!”
“你好,梁连长,我是严韶华。这次冒昧致电,是想确认下,《亮剑》这部小说是你写的吧?还有,故事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,鲜活的人物,你是怎么构思出来的,太让人震撼了!”严韶华的声音里满是欣赏与好奇。
梁三喜握着电话的手微微一紧,心里暗叫不妙。当时奋笔疾书时只想着把故事呈现出来,完全没考虑到后续影响。小说里不少角色都能在现实里找到原型,那些领导如今都还在世,要是不给个合理说法,怕是真不好交代。
短暂的慌乱后,梁三喜迅速镇定下来,急速思索着应对之策。片刻后,他沉稳开口:“严主编,实不相瞒,当时我满脑子就想着要创作一部能真切反映抗日精神和军队‘亮剑精神’的小说。为了写好它,我扎进资料堆里,日夜查阅了大量的战史记录、老兵回忆录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再结合我在部队这些年的亲身经历、所见所感,一点点把这些素材消化、融合,才有了这本《亮剑》。”
这番解释逻辑严密、条理清晰,简要的阐明了对创作的热忱与用心。严韶华听后,心中的疑虑瞬间消散,对梁三喜的敬佩又多了几分,完全没再多想,只觉得这年轻人才华横溢又踏实肯干,是难得的人才。